科工館、中山大學2/11簽MOU 方力行教授捐科研設備典藏@全球華僑報
【全球華僑報-吳富正、吳美蘭/2022.02.11.高雄報導】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陳訓祥館長2/11與【國立中山大學】鄭英耀校長簽署合作備忘錄(MOU),該活動代表國內大學捐贈骨董級科研設備提供【科工館】典藏文物的里程碑,科工館在國內首開先例,推行制度性蒐藏政策,堪稱自一開始就以完整的典藏規章制度之社教館所,對典藏文物建立重要制度累積至今蒐藏上萬件的產業與科技文物。
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的過程中,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方力行教授提供實驗室骨董級設備[日立F-3000螢光光譜儀]作為雙方合作的第一件文物,方教授到中山大學擔任教職與研究工作,正值南臺灣成立首座國立綜合大學中山大學的初期,自中山創校至今,海洋學院以頗富盛名的學術成就向來是外界對中山深具印象,捐贈文物背後故事正與該領域課題關聯密切。
【中山大學】鄭英耀校長表示,[螢光光譜儀]利用物質被光線激發後會放出螢光的性質,用來偵測、鑑定、定量特定的目標分子,以及探知化學反應的發生。幾十年來,方力行教授藉此建立魚類血紅素的新陳代謝機轉,草蝦和吳郭魚的消化酵素調控,珊瑚白化的過程及生理生化變化,用珊瑚骨骼中的成份回溯氣候(降雨量)變化的歷史,高溫如何誘發珊瑚合成逆境蛋白質抵抗熱緊迫等。這台儀器見證台灣80年代科學資源貧乏時期,方力行教授因妥善運用實驗設備,而在國際間發表許多重要的研究論文,更成為連續兩次獲獎的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得主。
※[日立F-3000螢光光譜儀]儀器典藏價值:
這台儀器見證國內曾在80年代科學資源貧乏時期,方教授妥善運用實驗設備而在國際間發表許多重要的研究論文,成為海洋領域第一位並最年輕連續兩次獲獎的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得主,當年珊瑚白化的基礎研究,如今成為全球拯救珊瑚白化行動的先驅資訊,這台光譜儀文物對國內在海洋生物化學學術研究與海洋科技產業具顯著重大貢獻,經中山大學將財產報廢後轉作為博物館蒐藏與展示教育的角色。方教授自美國學成歸國後,延續魚類血紅素代謝研究主題並擴及魚蝦的消化學術研究,將專精的研究資訊與知識帶到水產養殖業,輔導他們做具有經濟價值的魚類飼料,為國家創造高額外匯的利潤;另一個是將研究運用在環境保護議題上,減緩墾丁珊瑚因核三廠排放溫水造成白化的影響,在科學上找到解方與彼此的平衡點。
陳訓祥館長表示,【科工館】自1998年11月開館時即有對外徵集文物規劃,至2003年9月正式成立蒐藏研究組之後,在各界好評與支持下,對外展開一連串的合作計畫,如與經濟部工業局合作執行台灣工業史蹟館物件徵集計畫,聯手向國內重點產業爭取產業物件作為台灣工業史蹟館展示素材,先後期間亦獲得經濟部商品檢驗局捐贈日治時期的度量衡器具,奠立科工館在蒐藏產業物件的基礎,近年來,更與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共同研商,自2014年合作辦理「國家發明創作獎」得獎作品捐贈典藏作業,至今累積典藏共四屆國家發明創作獎得獎作品,2022年與中山大學合作保存科學與科技重要物件,記錄及見證學術研究成果與社會互動過程,中山大學和科工館結合力量增進保存歷史文物的典藏、展覽、教育,促進研究人員合作教學與科普領域的交流,培訓對科技教育、博物館管理等領域有興趣的學生實習、就業,創造更多服務社會大眾的能量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