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閩商 | 蔣佩琪:父女的堅守與傳承,兩代人的兩岸情懷​

本訊轉載:來自福建省  閩商傳媒

坐落在貴安敖江溪畔的福建省福州溫泉高爾夫球場是台商蔣啟弼先生和蔣佩琪女士父女兩代人的傾心之作。

福州溫泉高爾夫球場,青山綠水環繞,流水潺潺。歷經了三十年歲月的洗禮,這片人造綠洲已經與周邊自然環境溫柔擁抱,融為一體。

蔣佩琪帶領閩商報記者坐上觀光車,一路用“講故事”的方式為我們介紹了兩代人對事業的堅守和對家國的情懷。

30年前,這塊地還是一片“爛泥灘”,祖籍福建連江的台商蔣啟弼先生懷著對家鄉故土的熱愛,用高瞻遠矚的眼光、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投資了3億元,將這片“爛泥灘”填平,打造了一座高爾夫球場,成為了連江一張全新的名片。

1992年,還在美國求學的蔣佩琪,與父親一起回到了連江,聽父親講要在這邊建設高爾夫球場,當時覺得是不可能的事情,如今卻變成了現實。蔣佩琪繼承了父親的事業,亦傳承了父親的生態、環保、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

金秋九月,閩商報記者採訪了蔣佩琪女士,當談到父親毅然決然在家鄉做的這份事業時,她甚是感慨,幾度落淚。“這麼困難重重的事情,如果沒有對家鄉的這片情懷,是真的做不出來的……”

台商父女接力,共拓家鄉綠洲

1990年,出於對家鄉故土的眷戀,以及回饋家鄉百姓、發展家鄉經濟的考慮,蔣啟弼先生決定在貴安村修建一座高爾夫球場。這是蔣啟弼先生投資家鄉的第一個項目,從1992年動工,1996年建成,前後共經歷4年,占地1043畝,投入資金3億元。

“1992 年我還在美國讀書,父親正好要回家鄉,就問我要不要跟他一起回來。我說好啊,我也從來沒有來過家鄉。一路顛簸、幾經輾轉到了連江的貴安村,往球場原址那兒一站,父親告訴我,他要在這裡蓋一座高爾夫球場。可是我眼前看到的都是爛泥灘,根本無法想像這裡未來將是一座高爾夫球場,簡直是天方夜譚嘛……”

蔣佩琪女士回憶這段往事時,依然清晰記得她眼前的“景象”,一切都那麼的不可思議。

彼時的貴安村,緊鄰敖江水系,每逢颱風季村民都“苦不堪言”,福州溫泉高爾夫球場的原址就是一片被江水沖積出來的“爛泥灘”。可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把常年被江水沖積的“爛泥灘”變成鳥語花香的高爾夫球場,再通過技術手段把“水患”的問題解決,對當地百姓而言,確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

幾乎沒有任何遲疑,蔣啟弼先生說做就做,“愚公移山”般地用幾萬方土把“爛泥灘”生生填成了可以建造球道的平地。同時,他還在這片荒地上種植、移植了三萬多棵樹木,為貴安村“造出”了一片巨大的生態園……當地人都說,蔣啟弼對連江投資的佈局思路,不是出於經濟回報,而是基於情,一股濃濃的鄉情,是良心與道德的投資,用他自己的一句話說,那就是:“與回報無關!”

2010年,隨著貴安隧道的通車,貴安高爾夫溫泉生意迎來小高峰,會員也逐漸地增多。

據高爾夫球場的管理人員介紹,入秋隨著福州氣溫的下降,這幾日來打高爾夫球的會員們日益增多,有的人甚至會清晨5點就來,他們可以在球場步行七八公里,享受這個有氧的環境,越來越多人喜歡這兒,是蔣佩琪最開心的事兒。

觀光車在高爾夫球場內行駛,蔣佩琪每當看到地面上有垃圾時,她都會停下車將垃圾撿起來,並將其放在一起一併丟棄。對每一個細節都做到完美,一個小小的動作,讓我們看到她身上的那一份堅守。

02 注重生態發展,守護綠水藍天

“習近平總書記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所以我希望能夠以綠色生態來做建築的基本理念,結合運動、休閒、健康和文化,把它融成一體。在生態中運動,在運動中休閒,在休閒中養生。”這句話道出了蔣家父女經營企業的理念與堅持。

2017年,“福州溫泉高爾夫球場”被評定為“全國十佳景觀球場”。這一榮譽不僅是對台商蔣啟弼先生和蔣佩琪女士事業成功的肯定,也是對台商父女兩代人環境保護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讚賞與褒獎。

“其實,也有人勸我父親,你球場周圍還有好多地,可以做房地產,不但前期投入的錢可以回本,還可以賺不少錢。我父親拒絕了。他也知道做房地產可以賺很多錢,可是他希望把良好的生態留給家鄉。做房地產雖然賺錢,但是會破壞生態,這和我們經營企業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所以,現在我們的高爾夫球場,它就像一個大生態園一樣,球場裡有 200 多種野生鳥類。”蔣佩琪女士回憶球場建造往事時說道。

漫步在高爾夫球場,這裡仿佛是一個天然大氧吧。白鷺在草地上散步,蝴蝶在樹林裡飛舞……球場的草坪、橋、松樹,各種植物,無不精心規劃,巧妙佈局,呈現出壯美奇觀。

據蔣佩琪介紹,這個世界上沒有兩個一樣的高爾夫球場。福州溫泉高爾夫俱樂部聘請了日本著名球場設計師加滕加一,建造了極具觀賞性與競技性的 18 條球道……其精心設計了紅橋、拱橋,與數千年前連江古橋交相錯映,為球場增添了色彩。

除了優美的風景,企業未來在追求高爾夫球場與生態環境融合發展的同時,還將引入大健康產業,在高爾夫球場隔壁規劃養生酒店、養老社區、有機農場、旅遊度假區等全面優質的生活方式,打造醫養結合的國際療養旅遊勝地。

 

慶祝建黨100週年 海峽兩岸高爾夫聯誼賽 蔣佩琪 致辭

 

還將引入臺灣的醫療團隊,引進臺灣先進的醫療與人才資源,將抗衰老酒店打造成醫療醫護的“人才公寓”,並依託球場的生態優勢,推動大健康產業走向國際。該項目建成之後,不僅可以帶動當地就業,還可以帶領當地居民致富,達到共同富裕。

2021年7月,福建省政府發佈《福州都市圈發展規劃》,該規劃的出臺,福州將發揮中心城市的核心引擎作用,促進福州與周邊城市(鎮)協調聯動發展,推動粵閩浙沿海城市群高品質發展。福州溫泉高爾夫球場正是與之配套的相關產業。

在閒暇之余,蔣佩琪喜歡到全世界各地參觀旅遊,她對建築有著濃濃的情感和自己的見解,她覺得建築應該是有溫度和有人文關懷的。蔣佩琪說,我們做企業不能僅僅取之於社會,更需用之於社會,我希望我所做的事是善待這片青山綠水,守住這片綠色生態。

03  成立又溪獎學金,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2018年,父親的意外離去,讓蔣佩琪悲傷不已,每每談及便止不住哽咽淚下。父親在家鄉開創的事業,已然成為了蔣佩琪對父親的一片念想。在她看來,這個溫泉球場不僅僅是父親留下的一處實業,更是數十年心血與汗水的凝結,是父親故鄉情感的依託。

在這片土地上,生長的不僅是父親當年種下的一萬多棵樹,更是生生不息的理想與希望。因為在這片山水間,能夠看到父親的足跡,感受到父親的氣息,所以,蔣佩琪也把這裡當成了愛的家園,願意像父親一樣用心去守護它。

蔣啟弼先生熱心教育,在故鄉連江設立的“又溪獎學金”,該獎學金已成立29年了。蔣佩琪繼承了父親的愛心公益事業,現在她擔任連江“又溪獎”的董事長,成為連江“愛心助孤團”裡的愛心人士,為連江的特困孤兒送去溫暖和幫助。

“又溪獎學金”每年獎勵連江縣高考文科前10名,理科前20名,中考、初招前六名等品學兼優的學生,幫助、扶持了一批又一批當地成績優異的貧困學生繼續學業,被稱為連江的“諾貝爾獎學金”。

這塊地是我父親一直的堅守,這是他的使命感,他肯定希望我來繼續完成。我也希望我們這片淨土能夠讓我們家鄉的子子孫孫,在這麼美麗的一片淨土上生生不息。我們希望能夠留下一個真的是能夠永續發展經營的產業,我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不論樹的影子有多長,根永遠插在土裡。”血濃於水的情感卻是永遠無法磨滅,對蔣佩琪和父親更是如此。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一輛運載著15萬副醫療手套的貨車到達了福建連江,這是蔣佩琪援贈給家鄉一線醫務工作者的醫療物資。“縱然我出生在臺灣,我的祖籍還是連江,祖國有難,一定要盡一己之力去協助,讓大家趕快從困境走出來。” 在疫情最緊張的時間裡,她的暖心義舉可謂雪中送炭。

“我希望把這些故事講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瞭解父親所做這份事業的一個情懷”。現如今,蔣佩琪接過父親的“接力棒”,繼續傳承並做好這番事業。採訪結束,我們感受到了蔣家兩代人對於事業的堅守與創新,也看到了兩代人的家國情懷。

對話

Q=閩商報    |   A=蔣佩琪

Q:  您即將接任福州市臺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您覺得該如何搭平臺,共發展呢?

A:  商會作為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我希望可以成為一個“學習型”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我們可以把優秀的台商聚集在一起。目前的商會會員構成大部分為在大陸做生意的台商,還有一部分的台青,台師以及臺灣的教授,其實他們都是我們商會服務的物件。在我接任會長一職之後,我會重新整合資源,幫助這些台商們融合在一起,促進企業之間多交流合作。臺灣有很多好的企業,也有很多企業家,他們很多人都沒有來過大陸,資訊的不對稱導致無法開展交流學習、合作共贏。未來,我也非常希望這些台商能夠來到大陸交流學習、招商引資。讓他們親身感受到祖國大陸的大發展。也非常希望他們能在商會這個平臺上凝心聚力,走出去,將企業做大做強。

Q: 您未來將如何繼續推進兩岸交流合作呢?

A:我自己也算是台商“二代”。我走訪過很多的台商企業,以及和他們做過交流,老台商們早期在這裡做生意,但是他們專注做企業,卻疏於交流溝通,很難創新轉型發展,也無法資源互換。所以我也很希望利用惠台政策來幫助這些台商進行資源整合,形成上下游資源的交換和打通,讓大家不再單打獨鬥,讓他們在大陸找到自己的歸屬感。我們在大陸的這些台商,也要把祖國的好宣傳出去,多宣揚在祖國的發展機遇,多做一些經驗分享,讓更多的臺胞、台商能夠參與這樣的一個好時機,讓我們兩岸的同胞從兩岸一家親昇華成為兩岸一家人,中華兒女一起攜手,共同寫下我們美好的“中國夢”。我也非常希望在我接任會長一職之後,我可以為兩岸經濟發展,和平統一事業做出一點小小的貢獻。

Q:作為一名優秀的女性企業家,您覺得如何平衡好家庭和事業之間的關係?

A:其實這是非常難平衡的一件事情,所以在忙事業的時候,我也非常重視家庭,但兩者還是無法做到完全平衡,所以我對自己的家庭是有所歉疚的。首先要感謝先父蔣啟弼,他是我學習的榜樣,也是我心裡的“英雄”,他默默付出,不求回報,不向命運低頭,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地影響著我,也非常感謝母親的支持,還有丈夫的理解和包容。我們家族的人,雖然每個人都在不同的城市,但是大家都能夠相互包容,相互理解,我現在做的事情,換個角度可以理解為在為家鄉、企業、社會做好事,其實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