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屏東醫院葉俊余醫師談定期篩檢、輕鬆預防[大腸癌]@全球華僑報

【全球華僑報-記者吳富正、黃玫菱/2021.03.19.屏東報導】

 【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腸胃肝膽內科葉俊余醫師醫診分享,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大腸直腸癌發生人數已連續12年高居首位,同時也是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第三位,每年罹患人數約一萬多人,更有逾5000人因此死亡。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篩檢政策依據歐美國家經驗,每二年進行1次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兩成的大腸癌死亡率。

 葉俊余醫師表示,大腸癌常見的七大症狀包含排便習慣改變、大便中有血有黏液、不規則腹痛、經常腹脹便秘、體重減輕、排便排不乾淨、不明原因貧血等。以上症狀不代表發生大腸癌,但症狀如果持續超過2星期以上應就醫檢查。有些病人等到有這些症狀才就醫時,有時可能是晚期的大腸癌。因此,利用症狀與否來決定是否檢查大腸癌並不可靠。有症狀的民眾當然要就醫檢查,但沒有症狀的民眾也依舊是要接受大腸癌篩檢。在國健局政策下,提供50歲至74歲的民眾,每兩年免費糞便篩檢,篩檢結果為陽性的病人,建議做大腸鏡檢查。世界各國的研究都已經紛紛證實,這樣的糞便篩檢法可以提前發現早期大腸癌,藉此降低大腸癌死亡率。台灣本土的研究分析指出,因篩檢而診斷的大腸癌有7成患者都是2期以內,而因為症狀求診而診斷出的大腸癌患者有5到6成都是3期以上,由此可知,大腸癌篩檢的重要性已不可言喻。台灣在民國93年起,開始提供糞便篩檢後,目前已經證實可以減少20%的大腸癌死亡率,而且篩檢人數如果更多,可以降低更多的死亡率。

 葉俊余醫師提及,所謂糞便潛血檢查是檢查糞便表面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由於大腸癌的腫瘤或息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血液因而附著在糞便表面排出,所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能早期發現大腸癌或息肉個案,並經由大腸鏡檢查作進一步診斷,及早接受治療,進而阻斷癌症的發生與進展,才能減少大腸癌的傷害。 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使用定量免疫法,不需要飲食限制,相當簡單方便。預防大腸癌,至少要注意飲食和定期糞便潛血檢查,例如[天天五蔬果]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油膩食品,可減少2-5成得到大腸癌之機會。[每日動一動]維持每日運動,能幫助腸道也動一動,可減少4成得到大腸癌之機會。[二年一篩檢]定期糞便潛血檢查,可早期發現大腸癌,並有效降低大腸癌的死亡率,屏東醫院消化內科有優質的醫師和設備,歡迎民眾善加利用。

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http://www.pntn.mohw.gov.tw/

屏東縣屏東市自由路270號(08)7363011~5

掛號專線(08)737-7452/(08)736-3011轉9

語音掛號(08)736-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