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座談會 學者雲集 開展研究新視野

【記者/許綾芳高雄報導】第六屆…

【記者/許綾芳高雄報導】第六屆人間佛教座談會10月26至28日在佛光山雲居樓6樓展開5場討論會,來自大陸、美、加、德、比,及海峽兩岸三地等地的24位學者,針對「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議題,從宗教社會學、歷史學、經濟學、佛學、哲學、文學、語言學等多元面相,交流研究心得,期能透過學理闡述,深化人間佛教在當代社會的影響力。

人間佛教 漢傳佛教珍貴資產

主辦單位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表示,人間佛教的發展已進入歷史高點,成為漢傳佛教的重要現象,期待與會學者集思廣益,為人間佛教的再出發尋找新的突破契機。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說,人間佛教座談會的智慧結晶已集結出版5本論文集,可供學子或一般民眾作為人生參考,進而改變人生、改變社會,與會學者可謂「功德無量」。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親自向與會學者致謝,所有學者起立以掌聲迎接,大師一一和他們握手寒暄,讓學者感動不已,把座談會推向高潮。大師也請徒眾演唱〈觀音發願文〉和〈太虛大師五十生日感言〉,祝福與會學者多福多壽。大師謙稱自己未曾受過正式教育,向來最尊敬學者;佛光山是十方大眾所共有,歡迎學者隨時光臨,以佛光山為家,多給山上的青年學生提供指導。

淨化心靈 回應當代社會需求

開幕式安排3位學者基調講演,為會議主題定調。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認為「佛法的精神,對當代社會有現實的意義」,當前人類最大的問題是物慾障蔽了眼睛,透過人間佛教教法,用清淨心對治貪欲、用感恩心對治瞋怒、用智慧破除痴心,可恢復人的清淨本性,充分回應當代社會的需求。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任暨上海大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讓從歷史的視野,說明道安大師是將印度佛教成功轉型為中國化佛教的開創者,而星雲大師是將傳統佛教成功轉型為現代人間佛教的開創者。這二者都是具有般若的善巧方便智慧。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指出,明清佛教積弊已久,全然漠視現實人生的訴求;星雲大師把佛教導向人間化轉型,是對明清佛教的革命,也是對佛陀本懷、正統佛法的回歸。

自我圓滿 還原佛教真實面目

第一場座談呈現人間佛教和其他學科的對話。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賴品超以中英文在Google搜尋佛教、和解、Buddhism、Reconciliation等關鍵字,比較佛教與天主教、基督宗教的寬恕與和解,發現宗教對話的確可在化解國際衝突與暴力中扮演重要角色。江南大學宗教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鄧子美,從哲學與佛學的角度釐清科學與人文的關係,建議用善知識引導高科技,以中道智慧駕馭技術運用,則人文大可與科技形成良好互動。

華東師範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從社會學角度指出,人間佛教文化構成的基本內涵,具體表現為群體成員規範能力、儀式組織能力、社會情緒調控能力、參與社會公共事務能力、宗教活動合法化能力。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分析星雲大師對佛教教義的詮釋,是以原始佛教教義為根本,以大乘佛教為指標,將佛教還原真實面目──一個積極、超越、自我圓滿的佛教。

.跳脫空談 關懷人類生命願景

第二場座談全程用英語發表。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表示,西方人常把人間佛教的「人間」和人文主義相提並論,其實人間佛教不是形上學,教法更不是空談,是佛陀對人類的關懷,對生命的願景。加大柏克萊分校教授Jack Meng-Tat Chia說明近代佛教在新加坡傳播有三階段:太虛大師創建中華佛教協會、演培法師駐錫弘法、星雲大師創建新加坡佛光山,始終沒有離開人間佛教的脈絡。

西來大學人間佛教研究所主任Jane Iwamura介紹西來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的三大願景:整理出版研究人間佛教的英文文獻、訓練研究生研究人間佛教、建立人間佛教研究平台。漢堡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教授康易清,根據中國佛教協會宗旨、法規、章程的變化,試圖梳理出人間佛教近百年來在中國發展、變遷的軌跡和趨勢。多倫多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Sarah Richardson,認為透過佛教藝術教學,可讓學生更認識人文主義精神。

日韓學者 創新佛教研究視角

第三場座談由韓、日學者聚焦東亞人間佛教的討論,為人間佛教論題開展新視角。韓國中央僧伽大學本覺法師連結史蒂芬‧霍金《偉大設計》和《華嚴經‧世界成就品》的宇宙觀,提出〈眾生行業打造的世界成就〉論文。韓國東國大學中文系教授朴永煥從惠能大師「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理念出發,指出台灣的人間佛教具有「儒佛結合」特徵。

日本駒澤大學佛教學部教授大澤邦由,探討日本檀家制度、喪葬佛教結合的現象,發現檀家對佛教義理無意了解,為此表達憂心。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高橋晃一,將唯識學和菩薩道的關係做了梳理。北海道武蔵女子短期大學教授鈴木健太分享對小品般若的研究,體認到和不同信仰、修習不同法門者的和諧互動,包容是關鍵。

戒律清規 展現現代化國際化

第四場座談著重對佛光山戒律清規的探討。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宗教與族群多元化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邱子倫指出,佛光山對於根本大戒皆有奉持,且能因應時代適度調整,顯現人間佛教對當代社會的適應。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溫金玉,認為《僧事百講》展現了佛光山在現代叢林管理制度的積極探索。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所長李繼武提出,佛光山清規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制度性和時代性,是中國佛教組織管理制度現代化和國際化最成功的範例。

第五場座談集中探討禪與心的問題,有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教授廖肇亨的〈近世東亞文化交流與禪宗〉、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的〈淨‧靜‧境‧竟──禪修之道探討〉、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的〈人間佛教的管理心法〉、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教授李玉珍的〈重訪聖地復興佛教──星雲大師與印度〉。

跨域對話 開放包容存異求同

最後的綜合座談,與會學者熱烈分享座談心得。程恭讓表示,不少學者是第一次參加,而且多篇文章角度新穎,顯示人間佛教研究在國際學界愈來愈具有深度和廣泛共識。首次與會的「新人」康易清覺得自己是「收穫最大的參加者」,充分感受到人間佛教的開放特色。也是首次參加的賴品超,發現會議品質超出預期,看見人間佛教和各種學科展開對話,是健康多元的發展方向。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李玉珍教授相隔4年再度與會,樂於見到「人間佛教研究學術社群慢慢茁壯成型」。

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總結道,佛教是包容性、滲透力、適應性、融合性強大的宗教,因而能在各地落實,這就是佛教的「人間性格」;感謝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願意貢獻心力,從各自角度尋找適合當地的人間佛法,造福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