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2020.11/21-2021.12/31[歌,住著誰的青春]太魯閣族音樂特展@全球華僑報
【全球華僑報-記者吳富正、王桂嬌/2020.11.21.花蓮.萬榮報導】
花蓮縣【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2020年11/21至2021年12/31舉辦「歌,住著誰的青春」太魯閣族音樂特展。
在「歌,住著誰的青春」展覽中,藉由回顧百年來太魯閣族音樂的演變,展現不同時代青春的歌累積、墊高成為當代太魯閣族音樂的厚度,滋潤當代太魯閣族人音樂創作的泉源。百年的時間有多長?在這個展覽中,我們試著用一首一首青春的歌來度量時間的長度與太魯閣族文化的厚度。這個故事從我們的祖先仍居住在山林的時候說起,祖先們在日常生活中,以相同的曲調,即興地填詞,以婉約、內斂的方式表達情感、思想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隨著外來政權的進入,日語歌曲、林班歌、教會的讚美詩、愛國歌曲與流行歌曲等陸續進入太魯閣族人的日常生活,這些不同類型的音樂經過太魯閣族人的轉譯與理解,成為太魯閣族歌謠的一部份。你是否還依稀記得在青春歲月中哼唱的歌曲?每個時代青春的歌曲,從詞意或旋律中,回應著當時的生活樣態與社會處境,就這樣,歌曲有了面容,訴說著一段段共同經歷的過去。
在這個展覽中,邀請每一位觀眾與我們一同分享青春的歌,歌曲不會輕易地消失,只是以更幽微的方式成為太魯閣族文化的一部份。你聽見了嗎?這是屬於我們的歌,我們的青春,讓我們繼續開口唱歌!大聲唱歌!
■獵首笛
獵首笛的族語稱為Pgagu,也是綠鳩的名稱。祖先認為獵首笛發出的悠長、沈穩旋律如同綠鳩的叫聲。在過去,當守護家園的男子成功獵首回到部落後,他們吹奏獵首笛,透過氣息與指尖,以聲音引領與撫慰被獵首者的靈魂。今日,獵首笛成為撫慰當代族人心靈深處與抒發個人情感的樂器。
■太魯閣族聖詩(注音符號版)
這本太魯閣族聖詩是以注音符號作為拼寫工具,反映在1950年代政府禁止山地教會使用羅馬字傳教,禁止族語文字的聖經、聖詩及刊物等作為。這本詩歌中保有西洋及日本的編曲,也收錄族人運用傳統古調改編的創作。
■裝置藝術-織音
太魯閣族織布上的經緯線好似音樂的五線譜與音符,織布歌盛載著織布的知識與韻律,織布與唱歌是如此緊密交織。當我們在今日回望,看到過去的母語與古調,如同已經緊緻細織的織布,現在的我們,要怎麼接上?要如何編織自己的旋律?唱出屬於自己的歌?
■太光合唱團CD專輯
1974年周裕豐牧師和李季生、李季順兄弟,在水源教會獻堂典禮獻唱「主如明亮晨星」,引發熱烈迴響,並激起籌組合唱團傳福音的動機。1976年「太光合唱團」正式成立,他們用音樂服事神,藉音樂傳遞福音信息,禮讚上帝。除四處演唱宣教外,他們錄製三張黑膠唱片(錄音帶),標題分別為「主如明亮晨星」、「神秘谷之聲」及「浪子回頭」。
■風琴
這是一種鍵盤樂器,外形類似直立式鋼琴,通過踏板送風,吹響音管,並配合雙手鍵盤彈奏的一種樂器。風琴在西方宗教中,初期擔任詩歌的起音工作,一直到多聲部音樂的發展,風琴則跟隨各聲部彈奏。隨著音樂的發展,漸漸由伴奏的地位發展到獨立的器樂曲,成為教會音樂的代表。
■吉他
這是一種彈撥樂器,方便攜帶且價位親民。族人用吉他來創作歌曲,譜寫反映當下心境的旋律與辭意。利用吉他,將族人保守、內斂的個性,勇敢的創作出屬於自己的歌曲。同時,吉他能彈奏時代的流行歌曲,用自己的歌聲或改編詞曲作詮釋,與不同的人群做連結。
「歌,住著誰的青春」太魯閣族音樂特展
2020年11/21至2021年12/31
花蓮縣【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
開館時間:週一08:00-16:30、週二至週五08:00-17:00
週六08:30-17:00(週日休館)
花蓮縣【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座落於中央山脈東側與花東縱谷交界的山麓地區,隱身於花蓮縣萬榮鄉萬榮村中,是一座屬於當地太魯閣族、賽德克族與布農族人的文物館,致力於在地族群文化與歷史的保存、展示與教育。
全館共有兩層,一樓為洽公服務台、展廳、視聽室與咖啡廳,二樓為典藏庫房、大會議室與小會議室。每年舉辦三檔特展,包括年度舉行的工藝家政聯合策展,以及與地方重要文化資產及議題有關的展覽。二樓的典藏庫房裡,傳統與現在的纖維工藝作品與器物被小心翼翼的照護著,我們相信,這裡是未來重要的文化基因庫。學校與家庭是我們的主要觀眾,我們努力將這裡打造成民眾認識土地與多元文化的基地。
「花蓮縣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FB」
https://www.facebook.com/WanrungTownshipIndigensus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