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屏東醫院林婉容醫師談「更年期」的養生保健@全球華僑報

【全球華僑報-記者吳富正、王桂嬌/2019.10.30.屏東報導】

 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中醫科林婉容醫師10/30醫診分享,「更年期」症狀不是病,卻常令人聞之色變,甚至成為負面形容詞。所謂更年期是指從生育期到停經期之間的過渡階段,不論男性、女性都會經歷;台灣女性的平均停經年齡為48-50歲,停經前後的這段時間就是「更年期」,而更年期時間長短因人而異,多數人為2-3年但也有人長達5-10年之久。因女性受到荷爾蒙的影響較大,所以出現的不適症狀也較為明顯。

 林婉容醫師表示,48歲的王媽媽是個平凡幸福的家庭主婦,一個月前開始出現熱潮紅的症狀,臉頰和頸部常常突然發熱發燙,即使在冷氣房內也會覺得燥熱難耐、滿頭大汗,晚上更是翻來覆去無法入睡,好不容易睡著了,卻又因盜汗而突然醒來,使近期情緒不穩定,覺得看甚麼都不順眼,常為了一點小事情就對家人亂發脾氣;有時候又突然覺得很沮喪、焦慮,突然的心跳加速和胸悶、頭痛讓她更是緊張,懷疑自己得了甚麼疾病。其實王媽媽並沒有生病,而是身體進入了「更年期」,藉由中藥和針灸調養身體,搭配藥膳食療和適當的運動,王媽媽的睡眠品質漸漸改善,潮熱、盜汗和頭痛等症狀不再明顯,情緒也恢復了穩定。

 林婉容醫師提及,女性出現的更年期不適症狀,主要原因是卵巢退化,造成體內雌激素(動情素)分泌減少,短期症狀包括月經週期異常、熱潮紅、盜汗、心悸、頭暈、頭痛、耳鳴、失眠和情緒障礙等;中期症狀有皮膚乾燥搔癢、頻尿、殘尿感、尿失禁、陰道炎、性交疼痛等;長期症狀則可能出現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或失智症等。每個人的症狀不盡相同,嚴重度也有所差異。

 婉容醫師說明,在古代中醫並沒有「更年期」這個名詞,而是用「天癸枯竭」、「臟躁」和「鬱證」等詞來形容更年期的症狀。從中醫觀點來看,更年期症狀大多與腎、肝、脾三臟的功能失調有關,「腎虛」是更年期不適症狀的主要致病原因,可以再分為「腎陰虛」和「腎陽虛」,「腎陰虛」病人會熱潮紅、盜汗、頭暈、失眠,「腎陽虛」病人則會怕冷、手腳冰冷、頻尿、尿失禁;「肝氣鬱滯」的病人容易出現情緒方面的障礙,例如:失眠、焦慮、暴躁易怒等;「脾胃虛弱」的病人則容易消化不良、腹瀉、疲累、臉色蒼白或萎黃等,根據病人的體質和證型,給予適當的藥物或針灸治療,可以減緩更年期的不適。

 林婉容醫師呼籲,除了藥物治療外,生活型態和自我心態的調整也很重要。根據自身體質偏寒或偏熱去選擇適合的飲食、適度運動、戒除菸酒和規律作息都對減緩更年期症狀有幫助,也可以多培養一些興趣嗜好、參加團體活動,拓展生活圈;同時家人也應該多給予包容體諒和心理支持,幫助病人度過更年期這段特殊時光。

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http://www.pntn.mohw.gov.tw/

屏東縣屏東市自由路270號(08)7363011~5

掛號專線(08)737-7452/(08)736-3011轉9

語音掛號(08)736-2370